5月6日,宜春市政府新闻办、宜春市农业农村局就全市富硒产业发展成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了全市富硒产业发展成效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富硒产业是健康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宜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富硒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的首位产业,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先后获评“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世界硒养之都”“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等称号。特别是2022年,克服极端旱情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迈出了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239万亩,通过“两品一标”认证富硒农产品502个,全市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大关,富硒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政策支撑持续加强。成立了市县两级书记、市长“双组长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统筹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制定富硒大米、竹笋、禽蛋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聚焦打造富硒大米、富硒竹笋、富硒禽蛋、富硒果蔬4个百亿产业集群。出台了《关于支持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的若干措施》,整合市县两级财政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富硒产业发展。实施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将富硒产业发展列入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定期调度、督查考核、产业统计等机制。
二是产业基础逐步夯实。推广高安上湖辣椒基地和樟树吴城中药材基地建设模式,建设市级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262个,谋划建设宜丰、铜鼓富硒竹笋产业园,袁州富硒食品加工产业园,上高、丰城富硒禽蛋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组建市富硒绿色食品产业链招商小分队,通过市县联动招商,引进富硒产业链招商项目25个,签约金额122.1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开展富硒产业“政银企”对接专场活动,为企业解决好融资、用地、市场、技改等发展堵点问题,培育各类富硒经营主体449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达73家。
三是品牌影响不断提升。推行“四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打造“宜春宜品”富硒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对“靖安白茶”“宜丰竹笋”“奉新大米”“奉新猕猴桃”等进行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高安市上湖乡富硒辣椒产业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丰城市董家镇富硒大米产业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四是产品质量更加优化。加快推进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省级硒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6项,参与制定《富硒马铃薯》国家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发布的《富硒农产品硒含量标准》团体标准,不断提升宜春市富硒行业“话语权”。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富硒农产品认证、原产地追溯码“两证一码”制度,全市通过富硒认证农产品326个,开具12万余张承诺达标合格证,免费检测农产品硒含量样品达1万余个。
五是科技引领成果丰硕。不断提升富硒科技攻关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成功创建江西省植物硒强化及评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筹建江西省富硒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宜春)。建成宜春学院硒与大健康学院,组建22人博士团队,开展“博士挂县联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宜春“水稻绿色富硒生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丰城市优质富硒农产品高效创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组织编写《宜春市富硒产业ABC教材》《宜春市富硒农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硒健康与硒产品》3本科普书籍,开展人群硒健康效应研究,加强富硒科普宣传,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富硒产业的知晓度。
六是产业业态不断丰富。深入推进“硒+X”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新增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线106条、果蔬精选线37条、研发中心28个。组织企业入驻“云上硒城”平台,举办富硒美食嘉年华活动等展示展览活动,建设硒餐厅、硒博馆等,发展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2家,大力唱响“好硒在宜春、硒养到宜春”品牌。
下一步,宜春市将瞄准“示范作标杆、全国勇争先”的目标要求,以全市“三比三争”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快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步伐,重点抓好“1415”工程:1是指以“宜春宜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推行“四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全力唱响宜春富硒品牌;4是指打造富硒大米、富硒竹笋、富硒禽蛋、富硒果蔬4个百亿产业集群;第二个1是指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富硒龙头企业100家,其中1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头部企业2-3个;5是指建设500万亩富硒产业标准基地。